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农牧民腰包鼓起来——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报道之二
8月11日,中国改革报推出《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农牧民腰包鼓起来——呼伦贝尔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报道之二》,聚焦呼伦贝尔市“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新路。以下是报道全文。
呼伦贝尔市得名于
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
大兴安岭林海
呼伦贝尔大草原
和众多的湿地
湖泊唇齿相依
资源富集
生物多样
是典型的生态大市
素有“北国碧玉”
和“绿色净土”之称
呼伦贝尔市林下经济朝着多元化发展格局转变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呼伦贝尔市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绿色的草原、森林、河湖、天然有机的农畜林产品、寒冷气候环境和富集的冰雪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把生态资源和气候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产品优势、质量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呼伦贝尔市有近万亩耕地,粮食稳定在年产亿斤以上;已经建成了30万头肉牛、万只肉羊的标准化基地,牛奶产量达到55万吨,肉类产量达到26万吨;林下经济面积达到.83万亩。
用好岭东黑土地
延长农区产业链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也是最肥沃的土壤,呼伦贝尔市近万亩耕地大部分为黑土地。且呼伦贝尔市气候寒冷,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雨充沛,独特的气候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阿荣旗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走进沃勒莫丁村,一方方田畴整齐划一,家家户户种水稻走上了致富路。“莫丁村这回可真牛了!我们的收入比原来翻了三五番!”村民郑金忠说:“原来一亩玉米最多挣元,现在一亩水稻在元以上。”按照呼伦贝尔市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方式,阿荣旗依托黑土地资源和阿伦河、格尼河、音河三条河流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此前,阿荣旗兴安镇沃勒莫丁村有1.8万亩耕地,其中水田亩。通过实施旱改水项目,该村水田发展到1.5万亩。
依托黑土地等生态优势持续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宝山镇西宝山村鑫牧原牲畜养殖有限公司多头生猪又要出栏了。“自年一期建成以来,生猪养殖项目在生产运营期间不断壮大项目规模,不仅实现了带动农民增收,还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畜牧业的发展。”该企业负责人张洪雨说。依托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和黄豆高产区的生态优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大力发展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及深加工,目前呼伦贝尔大红门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丰汇达粮食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入驻投产。产业发展激发了当地农户种植玉米(含青贮玉米)、大豆和养殖生猪的积极性。洪宇玉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呼伦贝尔市圣禹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等种养殖组织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生猪产业集群已现雏形。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持续着力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已建立大豆、玉米、水稻、马铃薯等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不断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为构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夯实了基础。
依托林业资源
做好林下经济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森林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截止年,全市林地面积万公顷,占全区有林地总面积的80%以上。发展林下经济是呼伦贝尔市推动生态产业化的重要内容。
呼伦贝尔扎兰屯市位于大兴安岭东南麓,蒙古栎是大兴安岭林区重要用才树种,当地居民用蒙古栎枝丫或锯末栽培黑木耳,产出的黑木耳富有光亮感,自然卷曲状,口味独特。经业界专家研究发现,扎兰屯市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全年日照时间长,极适合种植高品质黑木耳。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方式的定位,推动扎兰屯市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
扎兰屯市河西街道回民村一组张秀荣采摘黑木耳韩冷摄
近一段时间,已是花甲之年的张秀荣为摆脱贫困创业种植黑木耳的励志故事得到了很多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