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靖国神社是中国人民深恶痛绝的,因为它供奉着很多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犯有严重罪行的甲级战犯。虽然日本有一套说辞为此开脱,但是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的行为,无疑是给遭受日本侵略战争带来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又一次精神伤害和侮辱。这种行径是中国人民不可接受的也是坚决反对的。
日本的靖国神社最近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被刺杀,中国网民几乎一边倒没有表示惋惜和哀悼的心情。这和安倍首相在职期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并且不承认日本侵华战争的行为引起中国民众愤怒是有直接关系的。对他被刺的反映就可以说明中国人民不忘被侵略的苦难,和对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愤怒心情。
今天中国许多民众不知道的是靖国神社在日本侵略战争期间不仅在日本有,在被侵略的国家也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日本侵略军所到之处避免不了遭到了被侵略国家的激烈地反抗。随着战争的持续大批日军阵亡,为了鼓舞日军的士气,就把在国内用于祭祀的靖国神社堂而皇之地克隆到被侵略的国家,以此鼓舞日军为其军国主义继续卖命。
靖国神社在被侵略的国家建立,残暴的日军就赋予他神圣的光环。它的地位高于其它宗教和信仰。人们经过靖国神社时都要虔诚地脱帽鞠躬以示尊敬,如有违抗给予严厉惩罚。这就暴露了日军在被侵略国家不仅要在物质上占有,而且还要在精神上控制和毒害它。
日本在侵华战争时期,在被占领的重要地区都设有大大小小的靖国神社,悼念所谓为国捐躯的军人亡魂。
地处东北的呼伦贝尔市政府所在地的海拉尔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归伪满洲国的兴安北省管辖。作为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要塞和兵站,海拉尔有着防御和进攻苏联桥头堡的重要地位。
鲜为人知的是海拉尔就有一处日本为了纪念在诺门罕战役中阵亡的军人修建的靖国神社遗址。
海拉尔靖国神社遗址·老政府大楼所在地诺门罕战役爆发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年5月,到二战爆发后的半个月的9月16日结束,之后苏日两国签订了《日苏停战协定》。
诺门罕战役苏方称哈勒欣河战役,由二战苏军最著名的元帅而在当时只是冉冉升起的将星朱可夫指挥。年他应斯大林召唤从苏联白俄罗斯军区副司令员的位置调到已经擦枪走火的中蒙边境诺门罕防区的远东57军任军长。
当时的苏联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入口2亿多,军事装备也在抓紧更新换代;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三十年代苏联军队“肃反”的扩大化,使得苏军大部分师级以上至元帅的高级军官都被清理掉。无奈苏军的一些重要岗位只能提拔一批经验不足的军官顶替。这些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这种情况在即将到来的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开始阶段显现出来—德军的装甲坦克部队使用闪电战能够迅速突破惊慌失措指挥失当的苏军边境防线,犹如无人之境一般。
幸亏苏联有朱可夫为首的一批经验丰富有着实战经验在“肃反”幸存下来的高级将领。他们在德军犹如惊涛骇浪的攻势下充当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逐渐稳定了战局,避免了苏军的崩溃直到最后胜利。
诺门罕战役的朱可夫日本在诺门罕战役前的背景是,自从明治维新以后,国力迅速增强,在年甲午战争中出人意外地战胜了腐朽庞大的清朝,迅速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又在年又打赢了老牌的军事强国沙皇俄国。这使得日本志得意满,多年侵略中国吞并满洲进而称霸亚太的野心膨胀起来。日本内阁由此既定国策,并且加快付诸实现。
年9月18日,日本驻军炮击沈阳北大营拉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第二年日本又扶植了伪满洲国。
但是日本高层始终被一个战略问题所困扰:就是在征服中国的前提上日军是“北进”还是“南进”?为此争论不休举棋不定。
“北进”就是进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消除苏联对日本侵略中国,逐渐吞并满洲的危胁。
“南进”就是控制南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资源,但是不惜与英美翻脸。
“北进”和“南进”都裹挟着利益和风险,何去何从一时没有定论。
但是苏日之间的诺门罕战役的结局使日军高层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苏军大部分地面部队尤其是装甲兵和炮兵在机械化和火力方面都远比日本军队强。
而且苏军的后勤保障和机动灵活的战术也摆脱了以往沙皇军队墨守成规和给养困难的特点。日本要战胜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没有胜利的把握,因此诺门罕战役为最后决策增加了“南进”的筹码。
年9月6日,日本召开御前会议。在会议上,经过激烈争吵后,最终制订了《帝国国策实施纲要》,决定实行南进。不久之后,10月16日,主张与美国和谈的近卫内阁倒台,而力主南进的东条英机则上台组阁,南进政策最终被确定为日本的国策,于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南进”的结果带来日本战略上的改变,使得轴心国“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在战场上不能协同作战,直接影响苏德战争的进程,进而改变了二战的结局,影响是深远的。
在二战中开始阶段最残酷规模最大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精疲力尽的苏军面对强弩之末的德军,谁都没有多余的力量再给对方最后一击。
残酷的莫斯科保卫战千钧一发之际,斯大林得到确切情报得知日本的战略部署不打算“北进”,就果断调西伯利亚近30个师驰援莫斯科,这里就包括参加过诺门罕战役的经过战火考验的部队。经过增援的苏军实力大增士气高昂,一举在莫斯科城下全线反攻,力挽狂澜击溃了纳粹德国的军队,使得希特勒梦想几个月内击败苏联的计划破灭。
从此苏联站稳了脚跟,逐渐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直到打到德国柏林取得了卫国战争胜利。
可见诺门罕战役的深远影响。说它改变了二战的历史也不为过。
诺门罕战役结束后,日本关东军就在现在的海拉尔西山广场的老政府大楼的地方,修建了一处纪念在年夏秋之际对苏作战中死亡军人的靖国神社。
靖国神社建在西山广场高处,坐西朝东,沿南北石墙相连的青石阶而上,东南角落有一座水泥亭子叫“净手亭”是为了参拜的人洗手而设置;台阶正前方的西面老政府大楼的位置就是“忠灵塔”,放置日军阵亡骨灰的地方。
靖国神社遗址的净手亭、石墙和青石台阶据中国学者厉春鹏等人著《诺门罕战争》记载,参战的日军第6军军医部编制的诺门罕日军伤亡调查表,日军死亡为人、负伤为人、失踪为人、共计为人;年日本靖国神社举行诺门罕事件战役慰灵祭的报道中,阵亡日军为人。苏军统计日军伤亡五万多人。
总之在诺门罕战役死亡的日军火化后的骨灰被放在了海拉尔的靖国神社里的“忠灵塔”内。
年8月8日苏联根据《波茨坦公告》宣布对日宣战。8月17日海拉尔的日军投降后,随后拆毁了靖国神社的忠灵塔,保留了净手亭和青石台阶和石墙。
现在的海拉尔的靖国神社遗址是人们休闲娱乐场所。它北面紧挨着就是有着著名樟子松的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很多到呼伦贝尔旅游的人去过公园,其实顺道游览一下靖国神社遗址,了解一些侵华日军在海拉尔的罪恶行径的历史,相信更加不虚此行。
紧挨遗址的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