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报海拉尔区职工获奖一二三等奖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喜报

海拉尔区五名职工

征文获奖

近日,由呼伦贝尔市总工会举办的“建功十四五喜迎二十大—心向阳光阅读悦我”文学作品征集活动圆满结束,经专家组评审,海拉尔区五名选手的文学作品从全市征集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佳绩。?

一等奖

(2名)

医院

郑惠颖《那片挂在墙上的草原》

呼伦贝尔市中心城新区新海小学

齐计成《民族团结礼赞》

二等奖

海拉尔区民族幼儿园

李守静《传承不息的中国工匠精神》

三等奖

(2名)

医院

顾正禄《白衣圣雪》

海拉尔区光明学校

孙伟《匠心,永不退色的初心》

本次文学作品征集活动,海拉尔区总工会高度重视,经过层层选拔,积极推选32名职工参加全市比赛,此次活动得到了基层工会和广大职工的热情响应和支持,引导广大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

海拉尔区总工会将进一步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职工,用先进文化培育职工,用优秀作品鼓舞职工,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优秀作品展

那片挂在墙上的草原

医院郑惠颖

“大爷,别怕,我在您身边呢,今晚我一直都在这儿陪着您,睡吧,别怕……”在昏暗的灯光下依稀可见她用一只细小的手握着他垂在床边因恐惧而些许颤抖的大手,另一只手有节奏地轻拍着他一侧的肩膀。他虚弱地躺在床上,虽然不能够讲话,但从他的表情中我们能够读懂一切,此刻,他眼神中有恐惧,有无奈,有依赖,还有一丝不易被觉察到的歉意。是的,躺在病床上的是一位重症病人,一位因脑干梗死而住进ICU(重症监护室)的蒙古族大爷,他的名字叫乌日图那顺。坐在床边的是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不,确切地说她不仅仅是一个人,在那段日子里,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曾这样陪伴过那顺度过一个个漫漫的长夜……

那顺是那年初春的一个上午由急诊科护送到ICU病房的,从他住院那天起她的妻子和唯一的女儿就一刻不离地在监护室门外守候着,一见到监护室那扇电动门打开,她们母女就会立即满怀期待地跑过来,问起那顺的病情如何,哪怕听到一点点好转的迹象她们母女都会异常地兴奋。尤其她的女儿,每次在门口见到她,总是眼泪汪汪的,无论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消息。遇到那顺大爷情况不太好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去和她们交代病情,仿佛大爷的不好是我们的过失造成的。有时候医生也只能治疗疾病却不能够挽救每一条生命,那是作为一名医者最深的无奈。渐渐地,无论是要和其他病人的家属交代病情,还是去办什么事我都要事先详细了解一下那顺的情况,出了门也必然要先和她们母女聊一会儿,再离开。在重症监护病房通常一个护士专门负责一至两个病人,不看护他的护士是不了解他病情的。

是的,那顺不能讲话,但不是因脑梗死而导致他丧失了说话功能,而是因为气管插管致使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讲话。为了辅助他进行呼吸,也为了防止一个致命的并发症——肺感染的出现,在他入院的第二天我们科室医生就为他做了气管插管术。由于气管插管只能短期应用,否则会导致气道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一周后他又接受了气管切开的手术。无论是嘴里插着管子还是气管切开插管,他都无法发出声音。在他的床边我们一直为那顺准备了一个磁力写字板,他有什么需要或者哪里不舒服随时都可以通过写字来告诉我们。但是他几乎没有用过,因为他从来都不愿意过多地麻烦别人。虽然不能说话,但住在这里的三个多月中,他的头脑一直都很清醒,从未有过半刻糊涂,一双眼睛也总是亮晶晶的,他时常把目光投向不远处的一面墙上,若有所思。插上了气管插管,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为他进行气道吸引,也就是从气管插管内吸痰。每次吸痰之前,我们都要告诉他,大爷,这会儿气道里有痰了,需要吸一吸,会有一点儿不舒服,您坚持一下啊,坚持一下就好了。我们尽量把这个痛苦的过程轻松地描述给他,试图降低他的恐惧和不安,其实他每天都要经历十几次甚至更多次这样的过程,他体会过那样的痛苦,但他从来都特别配合,每次都点头应允。如果气管内不慎坠入一个饭粒儿或者一滴水我们都会剧烈地咳嗽,可想而知,当一根吸管直径大小的硅胶管插入气管长达十几秒钟,还要各个角度进行吸引时,病人该是何等痛苦!每吸引一次,那顺都会剧烈呛咳,憋得满脸通红,身体也会在床上痛苦地扭曲,但是他每次都努力坚持着,从来不会扭头躲闪。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待他渐渐平稳一点儿时,我们总能看到他脸上露出善良的笑容,那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勉强挤出的笑,似乎他是在用这样的笑容来安慰我们。之后他又会长久地注视着那面不远处的墙壁,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那面墙上有一幅画,画上是一片广袤的草原。大家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又是谁在那里曾挂上这样一幅画。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若是日后得了重病坚决不进ICU病房,更不要做气管插管。说这些话的人不是亲眼目睹了自己至亲的人曾经历过这样的治疗,就是他们本身就是ICU的一名工作者,我也深表赞同,我相信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理解一个住在监护室的重症病人是要承受怎样难以言说的痛的。那顺不但有口不能言,有手也不能随意地动,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情况,我们不得不把他的双手分别绑在床挡的两侧。这项常常让很多家属不能够理解,患者也难以忍受的操作叫做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的目的是防止气管插管或是其他管路被患者自行拔出而危及生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也只能说这是医学还没有进步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貌似温暖的名字下面隐藏的是一种不那么人性的医疗行为。因此,每次我们和家属谈到要为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时,都要费一番口舌,甚至还会引发投诉事件。那顺住院期间一直被约束着,但是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家人从来没有过半点挑剔。除了气管插管,他身上还插着鼻饲管、中心静脉置管和导尿管。伴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有创操作,是的,这些手段无疑可以让更多患者受益,加速康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才能够涅槃重生!也正因为如此,住在这里的人常常会莫名的恐惧,夜不能寐,甚至出现幻觉,精神错乱,我们把这种现象叫ICU谵妄症。有一段时间,一向坚强的那顺也出现了ICU谵妄,我们就那样轮流坐在他的床边守护着他,一直握着他的一只手,轻拍着他的肩膀,告诉他不要怕,让他好好睡觉,陪伴着他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虽然我不是那顺的亲人,那顺只是监护室里一位普通的病人,但是那个温馨的场面却深深震撼了我,我看到了监护室里一个个八零甚至九零后的护士就像一位位母亲那样守护着自己病弱的孩子,我更看到了那些女孩儿们像水晶一般晶莹剔透的心。那个场面就定格在记忆,时常在脑海中闪现。就像那首歌中所唱:夜色是多么宁静晚风是多么凉爽是谁还像那慈爱的母亲轻轻地抚摸他那紧皱的眉头静静地陪伴到天亮……有时候望着平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那顺,在呼吸机的辅助下他的胸壁一起一伏,他的头轻轻地歪向一侧,似乎是睡着了。我常常想,如果此刻躺在床上的人是我,我应该在思考些什么?是迫切地希望早日康复,还是期待结束痛苦的这一天早点到来?我没有真正插着很多管子,被捆绑着双手,没有亲人的陪伴,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我还不能够感同身受。但他妻儿的那份担心和期待我却深深懂得!所以我经常会对科室护士讲,我们工作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服务能够令患者和家属满意?我告诉她们,就是换位思考!如果此刻躺在病床上的是你至亲至爱的人,守在外面的是焦急万分的你,你需要你的亲人得到什么样的护理,你就应该怎样去做!这就是标准。当说这些话时我的眼里是含着泪水的,我看到她们也是一样。在那段日子里唯一让那顺感到幸福的时刻应该是每天下午那半个小时的探视时光吧!初春的午后,阳光有几分温热,每到探视时分它们就斜斜地透过病房的窗子,照在那顺的脸上、身上,那时的他显得神采奕奕,脸上很温暖的样子。她的女儿和妻子都会早早地拎着一个保温饭盒在门外等候,饭盒里装的是为那顺精心熬制的营养汤。亲人间确实是有心灵感应的,因为那顺的女儿和妻子能读得懂他的唇语表达。每次他们见面,一边是蒙语,一边是我们听不到的唇语,却不停地进行着亲人间毫无障碍地交流,时不时地还会传来笑声,她们也会给我们翻译那顺都说了什么。几乎每次那顺都要告诉他的家人看护他的护士特别好,很辛苦,而且那顺能清楚地记得每个看护过他的护士,记不住名字的他就给她们起一个有趣的绰号,梳一个高高丸子头的护士,他叫她“大头发”,面庞白皙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的女孩儿被叫做“白眼镜”……每次她们离开的时候都是千恩万谢,她们从未对我们提出过任何要求和建议。探视的时间总是短暂,半个小时飞快闪过,但是从那顺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失望,他执着的目光又落在那片挂在墙上的草原上,我们不知道那顺在上面看到了什么,又在思索着什么……我不止一次地循着他的目光仔细观察过那幅画,那只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草原,一片苍茫的绿色,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那顺,我曾征求过他家属的意见,对我们的工作可有不满意之处?他的妻子和女儿一直都说我们做的都好,什么问题都不肯提。其实我不大相信我们的工作是没有一点疏漏的,我明白他们一家善良的人是在用一颗宽容的心时时刻刻理解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再后来的探视已经不是那顺与他的妻子和女儿之间的交流,而是患者、家属、护士之间共同的交流,我们更愿意像一个家人那样参与到如此温暖的亲情交流中而不仅仅是一名职业中的护士。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处得越来越融洽,大家已经把那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茶余饭后,那顺成了我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他的病情有些许的好转,我们就会为他高兴,但更多的却是为他担忧。医院都在竭尽全力,该用的药都用了,请专科医生会诊,医院的专家会诊,甚至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第一,我们的治疗方案没有问题;第二,病人的情况凶多吉少。护士节前夕的一个上午,那顺的妻子突然出现在我办公室的门前,她说有点儿事情想跟我说。我把她请进屋子,她说什么也不肯坐下,就一直站在那里。她眼里噙滿泪水,握着我的手先是轻叹一声,她说,护士长,快要过护士节了,那顺让我替他完成一个心愿,他要给你们过个护士节。他说本来以为他要是能在护士节前出院,就把全科的护士都请出去大吃一顿,给大家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护士节。他说大家几个月来为他做得太多了,他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这些孩子们。她稍微停顿了一下,幽幽地说,家里人都明白那顺好不了了,他走不出这个监护室了,但我得替他完成这个心愿。说着她抹了一把眼泪,从兜里掏出五百块钱,硬塞在我的手中,随即转身离开了。望着她消瘦的背影,我愣愣地站在那里很久,时间如停滞了一般。我怎么也想不到那顺的妻子会为这件事找我,我更想不到在遭受了那么多痛苦,仍在弥留之际的那顺心里竟还惦记着给我们过护士节……我默默地将这元钱交到了那顺的住院费中。那顺的病情逐渐加重了,脱离呼吸机他就不能够维持自主呼吸,下肢静脉一度出现了血栓,各种并发症也陆续出现。现在又突然发生了不明原因的肠道大量出血,他不停地便血,鲜血如注,汩汩涌出,一个护理垫不到半个小时就被浸透了。而他的病情又不允许做肠镜检查,除了保守用药就是静脉输注新鲜血。要知道脑梗死是要活血化瘀治疗的,而出血性疾病又是需要去凝血、止血的,两种治疗方案完全相悖的病症同时出现在那顺一个人身上,无疑是给那顺宣判了死刑。我们束手无策,只能默默祈祷奇迹的发生。那顺那几日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很少对我们笑,他总是昏昏欲睡,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一直凝视着那幅画,也只有在望向那片草原画的时候他的眼睛里才充满了光芒。

我也曾问起她的女儿,为什么那顺总是长久地去看那幅画?他的女儿轻轻地叹息,望向我的一双眼睛流出了两行清澈的泪,她什么也没有说。

那顺常常示意我们,他又大便了,之后他的眼里又总是充满歉意。连续输入他体内的一袋袋血液都被我们用布袋子蒙住,输血器的管路也都被那种避光的袋子遮挡起来。这不是一项正常的工作程序,但是每一个班次的护士都在这样做着。因为我们谁都不想让那顺担心自己的病情,我们更不想看到他绝望的眼神。他因为失血浑身冰冷,怎么保暖都无济于事。那几天,大家的心情都非常不好,我们隐隐地感到一种不祥的预兆。为了加强科室建设,学习外院的管理经验,那天,我陪同科主任去医院参观学习。完成了一上午的参观任务,主任提议请我们吃当地的特色,我们围坐在一起,还没开始动筷子,我几乎是和主任同时接到了那顺去世的噩耗。那顿饭大家都没有吃,我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关于那顺的种种。给我打来电话的是科里的一名护士,她流着眼泪对我详细描述了那天上午那顺去世时的情景:那顺看起来要比往常的精神状态好一些,我们做什么他都特别配合,他还对我笑了。没有任何预兆,他突然发生了心脏骤停,抢救了一个小时也没有恢复一丝的生命迹象,失去意识后他就再也没有醒来。得到那顺临床死亡的消息,他的妻子和女儿进入病房时似乎早有准备,没有惊天动地地痛哭,她们眼神空洞,疲惫麻木地为他擦身、穿衣服,有两个护士在旁边默默地协助着,其他人都在那顺的床旁无声地站立着。都收拾完毕后他的女儿,经过三个多月的煎熬瘦了几十斤,面如白纸的她突然失声痛哭,然后她一一走到每一名医护人员身边,冲着他们深深地鞠躬、致谢!听到这里,电话两端的我们都已泣不成声……后来一个护士告诉我:那天那顺离开的时候眼睛还死死地盯着那幅画,那片挂在墙上的草原……两天后的上午是那顺出殡的日子,科里工作千头万绪,我无法抽身,不,也许是一种逃避。我派科里的两名护士去了殡仪馆,代表重症监护病房为那顺大爷敬献了花圈,我们想送他最后一程。那顺的女儿见到她们俩时显得特别激动,转过头流着泪对她的亲人说这是他父亲生前照顾他的护士,说着她跑过来,紧紧抱住了她们……每日在病房里穿梭忙碌,一年年悄然而过,我常常在不经意间又看到了那幅画,画面上的草原已经暗淡失色,就像即将枯萎的秋草一样,但它依然挂在那面墙上,从没有人提议将它摘下。每当我长久地凝视它的时候,那片褪色的草原中就会出现一双和我对视的眼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