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中步枪八
在年的时候,东北边防军经过中东路事件的重创,正在难得的恢复期。但是此时内地却一片萧杀之气,蒋冯阎桂四大新军阀矛盾越来越深,阎锡山和蒋介石的“电报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双方战事一触即发。
在此情况下,为了应付中原开战后的新局面,甚至可以火中取栗抢占华北、逐鹿中原,东北军除了进行了规模庞大的武器制造计划之外,还进行了军队的整编活动。
一、东北军的实力
当时东北边防军的编制,和张大帅的奉军其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去世,张学良接掌大权后,于年11月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一大特点,就是把过去多兵种合成、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师”,改编成了“国防旅”。国防旅虽然名义上有人,实际一般在人左右,主要兵种是轻步兵。而把辅助兵种的“骑、炮、工、辎”单独编为6个骑兵旅、1个骑兵团、10个炮兵团,8个工兵营、1个通信大队、1个探照灯队、1个辎重教导队、1个战车队、1个铁甲车队、9个宪兵队,这样各师级大员即使有二心,也没有像郭松龄那样独立率领兵种齐全的大军造反的能力。
而东北军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分成了国防军和省防军两套体系。理论上,国防军负责保卫国境,是战略机动部队,实际上是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东北军高级将领能够直接掌握的亲信部队。而省防军名义上负责剿匪和维持治安,实际则是各地方实力派掌握的武装力量。所以省防旅的装备和实力虽然不一定比国防旅弱,但是这忠诚度却要大打折扣了。
这次整编淘汰了2万多老弱兵员,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节约了军费开支,张学良本人对此非常满意。到年9月的时候,东北边防军兵员达人,各个兵种十分齐全,仅仅陆军就包括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轴重等十来种;海军有两个舰队,空军有一个大队。此外,张学良还拥有各种新式飞机近架,可谓是兵强马壮。
二、中东路事件的巨大影响
但是好景不长,在其后的整个中东路事变中,东北军被俘获和受伤的有将近2万人。而苏联仅仅阵亡了人,伤多人。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此战东北边防军损失了近三个国防旅(和三四千人的普通旅不一样,边防旅日常多人战时过万,其实相当于师)的精锐部队,其中东北陆军第15旅和第17旅被歼灭,最后不得不在年6月将第14旅拆散,用于重建这两个旅。
但是重建后的一大问题,就是这两个旅原来分别驻扎在海拉尔和满洲里,承担着黑龙江省的边防重任,但是此后新建成的15旅驻辽宁高桥、17旅驻辽宁昌图,虽然扩大了张学良直接掌控的辽宁省力量,但是却让黑龙江省兵力空虚。其后中原大战后黑龙江剩下的两个国防旅又奉调入关,黑省只剩省防军独撑大局,给后来的黑省马占山部的抗战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试想一下江桥抗战时,如果马占山部下多出2-4个国防旅,两三万大军的兵力,那恐怕结果就是另一个局面了。
而中东路事件的更大问题,其实是在人心上。张学良年轻而威望不足,本来就不足以震慑全军,擅杀杨宇霆和常荫槐引得人心惶惶。这好不容易打了第一仗,又弄了个一败涂地,这对他本人的威望也是个巨大的打击。特别是在吉林省,以熙恰为首的满清复辟派更是加紧了和日本人的勾结。
除此以外的一大后患,就是对南京国府的信任危机。东北军在与苏联开战之前,曾经得到了南京政府和蒋介石的大力支持,而且蒋介石还曾告诉张学良,南京会在必要时出兵东北,帮助东北军。然而在冲突爆发后,蒋介石却坐收渔翁之利,坐看东北军和苏联两败俱伤,这让东北军上下对南京国府凉了心。
而外有列强不可战胜,内有国府不能信任,自己内部又是元老派、士官派、复辟派各有异心,这时候的东北军其实已经是危机重重了。九一八事变的种子,其实这时候已经种下了。
三、东北军寻求出售武器阎锡山一毛不拔
而当时的东北除了军事危机外,经济上出的问题其实更大。在经历中苏同江之战的惨败后后,东北民生凋敝军心低迷,加上政府腐败理财无方,导致经济十分萎靡,奉钞不断贬值,奉大洋对银圆的比例,从2:1直线贬值到60:1,眼看着就要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无奈之下,张学良除了“节流”以外,还想办法“开源”。在丧失了对老蒋的信任之后,他首先表示愿意向当时占据京津冀的阎、冯出售武器弹药,既有拉拢示好之意,也想要以武器换钱,以缓解东北面临的经济危机。
当时中原大战一触即发,而东北军处于举足轻重地位,两派都派人拉拢张学良,这冯阎兵力不少,但是处于装备劣势地位,迫切需要外部武器弹药,特别是沈阳厂的各式火炮更是冯阎所急需的。而且这历来都是枪打出头鸟,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联手,先把老大掀翻了,这不是理所当然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当时东北和冯阎的军事交易,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的。
可是呢,这军火交易的媚眼抛出去,却落了个石沉大海。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冯阎这时候比较缺钱,而阎锡山又太会精打细算了。当时晋军的财政状况极为糟糕,它的日常财政收入在多万元,却要养活近20万大军。虽然后来阎锡山掌握了北方六省(市)地盘,但是最关键的海关关税和长芦盐税却不在手里。这财政收入,也就仅仅增加到了2多万元,却要多养活40万西北军。这摊子铺得太大,军费开支浩繁,河北等新占省份又刮不出多少油,晋军和西北军就穷得叮当响,不管是嫡系还是杂牌都欠饷严重。
这阎锡山是小商人思维,号称“算盘底下有大洋”,出手就小气的很。扩大会议失败遣散时,阎锡山给每人的遣散费仅仅是元。他的高级幕僚出差都有差旅费指标,随身带的仅仅是数百元,衣食住行都要精打细算。当时他派去东北活动拉拢的薛笃弼、贾景德,连10元、20元的麻将牌也不敢打,自然被财大气粗的东北诸将看不起。
而那时候东北武器的售价较高,以步枪而论,日本人倾销的三八大盖每支二十五元,东北方面的开价是其一倍以上。
要知道太原本身也有兵工厂,碳素钢莽出来的晋造六五步枪造价很低,这精打细算的阎锡山,自然不愿意去买高价的东北武器了。东北军这次的军火推销,真的是“俏媚眼做给了瞎子看”,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国产步枪辽十三,没来由被处处不如自己的晋造六五给比下去了。
四、蒋介石送给张学良万
而当时穷得都快揭不开锅的沈阳厂,不久之后却接到了来自老蒋的大订单。而那时候老蒋为了收买小张,派出吴铁城下了大批军火订单,其中仅辽十三步枪就订购了10万支,而且每支高出了市价25元。当时湖北汉阳厂的“湖北条子”是40元一支,这高出25元,表明辽十三出厂价是在65元以上,10万支步枪算下来,老蒋等于多花了万元。
可是老蒋看起来吃亏,其实人家算的是政治账,他高价订购了十万支步枪,其实是等于送了二百五十万元给张学良,一方面显得自己财大气粗,另一方面也实质性支持了东北财政。而再设想一下,在老蒋统一全国之后,甚至有可能让东北武器成为全国制式,那岂不是发大财了?一边是主动抛媚眼给一帮子穷鬼还不被搭理,另一边是真金白银的富二代主动追求,种种对比之下,东北诸将那心里的天平能不倾斜吗?
进入8月以后,蒋介石又连电催张出兵山海关,还抛出了重注,答应给东北军出兵费万元。到了9月,蒋介石又根据吴铁城的电请,答应拨给张学良万元用以整理奉票及偿付铁路外债。
后来又允许东北军入关后,驻平津部队的薪饷由中央负担——以当年一个师年经费万元计算,这入关十几万大军的话,这一项就是万元!无论从哪个角度,这万元在当时,那实在是一笔天文数字的巨款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是奉系这种草莽出身的军阀了。为了统一部属的思想,张学良于9月10日在沈阳北陵别墅召开东北军高级会议。当时他的发言中不仅陈述了出兵的理由,甚至把年因积劳成疾患病,当时还健在的韩麟春,说成是年被阎锡山气死的:
“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御外侮,必须国内统一。我自年即主张停止国内战争,早日促成统一。在先大元帅在世时,我曾迭次进谏,未蒙采纳。年,先大元帅曾派韩麟春赴山西见阎,请他与我们合作,我们也绝不干涉山西的事务。阎锡山表示同意,韩麟春满意而归。而为时不久,阎锡山即将大元帅所派往山西的使者于珍扣留,并由娘子关出兵,与我方作战。韩麟春就由于阎的失信,气愤病死。阎、冯二氏的为人,一向反复无常,从前北洋系统的覆灭,二人应负其责。目前阎、冯合作,事如有成,二人亦须决裂。”
别的不说,少帅这“移花接木、指鹿为马”的本事,那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其实说其他的都是掩饰,万重金之下自有勇夫。在年9月18日(正好一年后就是九一八事变)东北军通电拥蒋,并立刻派出主力入关,冯阎陷入了腹背受敌的窘境。无奈之下,阎锡山、冯玉祥只能于10月15日通电宣布下野,中原大战正式以蒋介石的胜利而告终。
五、九一八事变中辽十三步枪的惨痛损失
当然了,老蒋这个辽十三步枪的军火订单,目的只是为了收买东北军,其实是只给了定金。人家可是洋买办政权,有的是性能优良的进口武器可买,怎么可能看得上你“辽十三”一个东北大妞?再说了,真买了国产步枪,那出厂价都是透明的,又怎么去拿那25-33%的高额回扣?于是等中原大战一结束,老蒋这个订单自然就不认账了。
而当时东北军现役的辽十三步枪,也已经有了七八万支,现役还有部分日式步枪(特别是用6.5毫米辽十七轻机枪的部队),另外以前购买的30万原装进口的德式步枪,这时候至少也有一半还能用,仓库里还有退役的数十万俄式、意式步枪,东北军的这武器实在是超编啊。一来二去的,这新生产的七八万步枪就成了没人要的弃婴,最后只能剩在了沈阳厂仓库里,成为了东北军的备用武器。
据《九一八国难痛史》一书记载,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日军在兵工厂聘请的日籍技师天也信一(严重怀疑此人其实是姓天野,即あまの(Amano),这才是正常的日本人姓氏)的带领下闯入兵工厂,枪杀了护厂的40多名卫兵,完整地夺取了这个号称远东最大的兵工厂。当时还在军械库躺着的支辽十三式步枪,也就此全部落入了日军手中。
除此之外,当时在长官公署卫队统带部,还损失了辽十三步枪支、子弹发,步兵总队部损失13式子弹00发,曲射炮连损失辽十三步枪68支、子弹发、刺刀1把。第三队损失辽十三步枪支、子弹发、刺刀把。
据保守统计在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损失的辽十三步枪就至少有++68+=支。按照德式师组建时,每个师需要补充支新步枪计算,这些步枪可以补充装备73/=18个德式调整师。
而根据已知的系号推算,辽十三的总产量是在14万支以上,甚至按照产能有可能达到19万支之多。也就是说当时在东北军现役部队中,还装备有至少7-12万支的辽十三步枪,按每个旅装备0支步枪计算,差不多可以装备14-24个东北军国防旅了。而随着东北老家的失去,东北军也没了最重要的武器来源,手中的辽十三步枪也就越打越少。到抗战胜利时,国内现存的辽十三步枪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曾经有希望成为继元年式步枪之后,中国第二种全国制式步枪的辽十三步枪,就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现在想要看到它的风采,只能去为数不多的几家博物馆了。
参考资料:
《张学良传》
《中国近代兵工史》
《江南制造局记》
《九一八国难痛史》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
《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清末至民国的兵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