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拉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曾被日军称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经济文化中心海拉尔区,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府的驻地,也是世界最好的四大草原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最大的城市。

海拉尔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南,是大兴安岭西麓的低山丘陵与呼伦贝尔高平原东部边缘的接合地带,美丽的海拉尔河与伊敏河在区内交汇。

在伊敏河与海拉尔河交汇的地方有一处世界军事史上都声名卓著的军事要塞遗迹——海拉尔要塞(也称北山要塞、海拉尔筑垒地域),这处军事工事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关东军所建,是被日本人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14处要塞中最大的两处之一。

要塞所在的地方已经建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是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修建,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包括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纪念广场、炮阵地、雕像等。要塞始建于—年,是日军作为进攻苏联的桥头堡所建的“东方马其诺防线”中遗址中,地上地下工事最为复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环形防御阵地。

说起东方马其诺防线,了解抗日战争的或许还有些了解,这是侵华日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强征和奴役中国劳工多万人(并有多万人死亡),在东北边境线上东起吉林珲春,西至内蒙古海拉尔,修筑的14个军事要塞和慰安所(也有资料介绍为17个),全长公里,被日本关东军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

而实际上这条防线实际工事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马奇诺防线,目前五家山要塞、东宁要塞群、虎头要塞群等地还可以看到昔日的工事。

海拉尔军事要塞位于海拉尔的丘陵上(当地称为山,所以又有北山要塞的称谓),从停车场处就可以看到下面静静流淌的海拉尔河和伊敏河,远处河对岸的建筑也清晰可辨,尤其是金碧辉煌的万佛寺和耀眼的金刚塔;在山坡上置放了军绿色的坦克、装甲车,亦有攻城拔寨的战士,这是当年苏联红军和蒙军、抗联的造型。

抬头向坡顶看,则是篆刻有世界反法西斯纪念园大字的景区大门和园区中高耸的战士雕像。刻字的上方还有一辆军绿色的坦克,不知道是退役的真品还是模型。

广场上的雕像是三个人,那是在欢呼胜利的姿势,应该是苏联红军、中国的抗联战士和蒙军士兵,分别代表海拉尔抗战中三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导游没有给予讲解,也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雕像的后面就是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门口挂着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国防教育基地的牌子。

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设四个展厅,分九个单元,展出了抗战各个时期的文字资料余万字,珍贵历史照片0余张,地图39幅以及大量的战争实物。其中第三厅的主要内容是讲述苏、蒙军与东北抗日联军全力策应配合,于年8月9日进攻海拉尔要塞,并于18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艰苦历程。

进入到要塞遗址的深入地下18米的巷道,才会发现这处阴暗的地下竟然曲曲弯弯,别有洞天。日军当时的遗迹基本保存完好,各种工事、军备、医疗室等都还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导游引导,估计一般人不敢行走,走进来被各种岔道也能给迷糊了,甚至不知道如何再出去。

要塞阵地的地上地下工事非常复杂、规模庞大、各种设施齐全,是日本关东军海拉尔防区的指挥中心,被称为“地下城市”。要塞的地下军事工事为东西走向,通道总长5.5公里余米(也有说米),均为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同时还建有30余个钢筋混凝土明碉暗堡、各种炮阵地、永备火力点,实行轻重火力配置,碉堡结合对空对火力交叉。

就是这样一处要塞,当年西线苏军从三个方向合围都没有攻下阵地,而日军仅仅才人。最后在扫平了周边地区的阵地后,四面包围了这处日军司令部,并以炮火扫平敖包山,逼迫日军走出巷道投降,才取得最终胜利。

如此坚固的堡垒要塞,得要什么样的人力才能筑成?在要塞遗址中有一处万人坑,而博物馆内也有一处以玻璃罩住的尸骨,这是当年约13万中国劳工留下的尸骸,似乎在无声的痛诉日军的暴行。

海拉尔军事要塞耗时约四年,日军强征约13万中国劳工,更为悲惨的是完工后为了保密,几乎全部被杀害,其中敖包山下的万人坑中就有数以千记被铁丝洞穿肩胛骨的劳工遗骸,而解放后,当初幸存的劳工全国仅仅就找到一人。

滔滔的海拉尔河畔,藏在地下以13万中国劳工累累白骨筑成的坚固军事堡垒,却挡不住苏军的炮火,也没有阻挡侵华日军失败的结局,而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要塞成了日军侵华的罪证,万人坑的累累白骨,成了侵华日军永远抹不去的罪恶印记!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走在要塞地下密密麻麻的巷道中,一件件,一桩桩的史实,敲打着每位参观者的心。这段血与火熔刻的历史,触及着每个人敏感又脆弱的神经。

而从此地,我们看到了中、俄、蒙联合抗日的宏伟篇章,也看到了从战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新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