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修建的要塞群饱含百万

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事变,悍然出兵占领了我国东三省。入驻东北的是装备精良的由日本天皇亲自组建、亲自指挥的“皇家军队”,素有“皇军之花”之称的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后,关东军一方面扶持满洲国殖民傀儡政权,一方面谋划对苏作战的军事基地建设。年着手,开始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修筑满洲国境筑垒阵地和地下军事要塞,被日本关东军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经秘密踏查,搜集地理资料,选择战略要地。关东军在满洲国境修筑了17处军事要塞。它东起吉林珲春,西至内蒙古海拉尔,中部经黑龙江省东北边境,在近公里的国境地带,耗尽巨资,强征役使百万劳工,历经十余年,修筑了这条“北满永久要塞”。要塞群相加约公里,共有多个永备工事尚不包括数以千计的永久性地下仓库、地下电站、地下通信枢纽部、地下给水站等附属军事设施,也不包括二线、三线的一般阵地和野战阵地及机密的军用机场、纵横交错的军用铁路和公路。多处具备助攻、攻防兼备的军事图谋和战略作用。单就国境军事筑垒体系就已经能和法国的“马其诺防线”一比了。在日军修筑的17处要塞中,规模最大的是东宁要塞,其次是海拉尔、虎头,守备队驻扎最多是在海拉尔,这三个坚固要塞是用特殊的混凝土建造的,日军当时根据各个要塞它们混凝土的厚度,几米几米都有相应的规定,根据各个要塞用途不一样,要塞里面混凝土的厚度都有标准。建筑规模不仅体现在面积和范围上,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坚固度及承受炮弹、炸弹轰击的能力,这个能力被分为特、甲、乙、丙、丁五等,最高为特级。所谓特级火力点光顶盖就3米厚,可以扛住1吨重航空炸弹。仅在海拉尔要塞的北山阵地上这样的火力点就有13处,它们可以相互策应,而且全部与地下指挥系统相连,在整个海拉尔要塞群中,据说这样的火力点目前能够确定的有多处。当时地下要塞里发电室、仓库、弹药库、卫生所、兵营,还有宿舍、将校室、指挥室等等。以海拉尔要塞为例:地下坑道呈拱形,高两米,宽一点七米,坑道两边排列着大小不等的房间五十九间,最大的宽二点六米,长四十二米。每个交叉路口或转弯处设有射击孔,便于在坑道战时实行狙击。坑道底部两侧有用于排水的沟槽,坑道顶部每隔五十米即有一个通风孔,直通山顶。这么深,这么复杂的工事,全部是靠开挖,做完了以后再把它被覆上。在三十年代机械化程度很低下的情况下,在崇山峻岭构筑工事真是殊为难事。它的劳工来源一个是战俘,他们叫特殊工人;另外就是大量的劳工。人员最紧张的时候,日军还抓“浮浪”,就是那些在街上闲散的青壮年劳动力。修筑完这些工事后日本军人竟残忍得将所有劳工统统杀掉。日本关东军秘密杀害中国要塞劳工的传闻在民间流传了半个多世纪,但一直没有见证人和史志记载。目前有学者已经查明,日本在中国东北边境修筑要塞等军事工程,强征和奴役中国劳工多万人,造成了多万劳工的死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8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