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的东北在数年里突兀的涌入了上万名犹太人,他们在哈尔滨建立了大量犹太建筑,包括学校、教堂、社区以及公墓。这些建筑至今都保留在东北,尤其是哈尔滨的老城区,成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犹太人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要匆匆忙忙的涌入东北?最终又为什么匆匆离开了东北?
哈尔滨犹太教堂
提起犹太人,很多人都会在脑子里闪现出种种传闻,譬如说“犹太人重视阅读,会在婴儿读物上涂抹蜂蜜,以此给小孩留下阅读非常甜蜜的印象”又或者“犹太人非常善于经商,由于他们常常以外来者的身份垄断大量财富,因此在欧洲遭到歧视和怨恨”。
哭墙
总之,很多人对犹太形成了善于经商的刻板印象,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刻板印象也有几分道理。罗斯柴尔德家族是典型的犹太家族,曾经掌握有五十万亿美元的巨额财富,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在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总能看到很多犹太裔的身影。这既是犹太之幸,亦是犹太之灾。
东北兴起,日俄入场
近代犹太与东北的关联,要追溯到东北近代的兴起。
曾经的东北,荒凉落寞,天寒地冻又远离中原,一度沦为流放囚人的备选地。
而这种荒凉景象,在年8月戛然而止,这一年,一纵一横盘踞东北的东清铁路开始修建,主要的修建方为沙皇俄国。
这是近代一个有趣的现象,外国人为什么都争先恐后地给中国修铁路。在我们今人在看法中,铁路属于基础建设,修之利国利民。
但实际上,当时外国人的想法是“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外国人将修铁路视为“亡人国,亡之使不知其亡;分人土,分之使不知其分”的绝妙之法。
当时的沙俄,正是抱着“吞并东北”的想法在东北破土动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东清铁路。
在横向的东清铁路上,成长起来了包括满洲里、海拉尔、齐齐哈尔等如今耳熟能详的城市。纵向则生长了长春、沈阳、大连、旅顺等城市。而纵横交错之地,就是今天的东北省城——哈尔滨。
俄国修了铁路,但没能如他们所愿的独吞东北,因为日本也正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最终两国的势力在东北一分为二,沙俄虎踞北方,日本占领南方。再加上满清政府,几方势力互相交错,政局非常复杂。
那么,这一切和犹太人有什么关系呢?
犹太与沙俄:从相助到逃离
犹太人在全欧洲范围内受到严重的歧视和虐待,在反犹主义盛行的欧洲,犹太人过得并不舒心。沙俄则是少数愿意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国家之一。
中俄边境的犹太自治州
当然,沙俄也并非出自对犹太人的人道主义关怀,而是看中了犹太人手中掌握的财富。
沙俄的宽松态度早有传统,在古罗斯(年~年)时期,当地人就对犹太人持有较为宽容的态度。因为当时的俄罗斯奉行多神教,而且逃难来的犹太人并不多。
总之,由于这种历史渊源沙俄聚集了为数不少的犹太人。当然,还有犹太财团。
一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是,苏联时期,犹太人控制着苏联百分之七十的黑市交易。而俄罗斯解体时的七大寡头中更是有不少具有犹太背景。也就是说,犹太人和犹太财团在沙俄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力。
因此,在沙俄试图对东北展开经济、军事上的侵略时,他们无法绕过犹太财团,也可以说是主动利用犹太人来加快入侵的进程。
比如说大清帝国在沙俄修建铁路这一年和俄国合办的华俄道胜银行,这个银行的成立主要得力于俄国财政部长维特的策划,完全可以说,华俄道胜银行的成立,是维特处心积虑的谋划成果。
而这位维特先生的妻子,就是一位犹太人。在当时,犹太财团活跃在俄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银行业金融业尤其如此。这家银行的第一任总办罗斯坦就是犹太人,其背后的出资者和股东也有很多犹太背景。
华俄道胜银行发行的纸币
对于俄国来说,组建银行是一张能够巩固俄国在华经济势力的好牌,他们希望能借此和老牌帝国主义强国英国相对抗。而这家犹太背景浓烈的银行一经开业,就吸引了世界上众多犹太财团的目光。譬如西欧犹太财阀牵头建立的汇丰银行,就对东清铁路的修建投入了一大笔钱。
在各路资本的注入下,哈尔滨成为了一座欣欣向荣的新兴都市,而浓厚的犹太背景则让更多犹太人对这一座新兴都市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