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圆亲临祖国各地、饱览大中华的一个梦想,为了完成绘画、摄影、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大中华”的创作主题以及对祖国的多项考察,我从年至年之间,带着一颗好奇心,背上行囊,孤身自费,7次离开家乡海拉尔,走出了北疆边陲,走出了呼伦贝尔,孤身踏上了艰辛的旅程,踏上了整体的中华大地,走向淳朴的黄土高坡、走向神奇的青藏高原、走向远古的丝绸之路、走向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三大石窟、走向燃烧着原始爱的荒漠中那稀疏的村落……去观览壮阔,去解读神圣。
图:李为民我要走向她,不单单是为了圆一个梦境的探索,还有一份对艺术的追求;我要走遍她,也不单单是为了认识她,还要艺术地表现她:一个迷人的中华。
我在陕北破旧的窑洞写作,在新疆漫无边际的沙漠摄影,在拉萨描绘西藏的风情,在江南录制迷人的水乡,在中原考察名胜古迹,在香港、澳门体验特区的风韵,最后,去了祖国的宝岛台湾……
我走遍了每个省区的多个主要城镇和广泛的村寨,观览城乡面貌,了解风土人情,考察名胜古迹,游历名山大川……我把这一切,都融入了纪实资料拍摄和艺术创作之中。
一路上,凭借强大的精神支柱与无畏的冒险精神,度过了途中一道道的艰难,冲破了一关关的险阻,历经多年的千辛万苦、风餐露宿,至年1月从台湾归来,终于走遍了中国的所有省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完成了举世少有的一个艺术家的宏愿,在我的艺术人生抹上了绚丽的一笔。
走遍中国之后,我完成了用三种艺术形式表现中华的夙愿。
在摄影艺术上,海拉尔区文联、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展中,两次展出了我的题为《孤身遍步祖国艺术展示中华》与《行走的记录》的摄影作品展。
在文学创作上,历时两年,我完成并出版了长篇纪实游记性著作《走遍中国圆心梦艺术再现展神州》(见综合集《七彩印记》)。
在绘画创作上,我全心投入11年,以国画形式完成了80幅的大型组画《中华江山》,作品描绘的是祖国各省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
我采用了中国画这一画种的表现形式。一是中国的锦绣江山用中国画表现,正当。二是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很适合表现大气的中国河山的需要。
我为组画《中华江山》风格的定调是:宏伟壮观又不失清秀幽美,品格大气也不失生活情调。既雅致又耐赏。
我采用了小写意的表现方式,也可谓兼工带写。尊重中华江山的真实性,既有概括的表现,又有精细的写实,当然,也要有艺术的变化和处理。
组画《中华江山》的创作,形成了我自己的绘画风格。
传统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浑厚的内涵与特有的魅力,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任何画种与画派,也都存在着缺欠与不足,只有相互取长补短,赋历史以现代性,才能使之得以发展,而不停留在原有阶段。但是,这种改革与发展,切不可改换其本质,不能改得面目全非。一句话,要在继承的前提下寻求改进与发展,这是我在电视、报刊接受记者采访时常常强调的一个论调。
如传统国画在质感(如云、水等)的表现方法上比较单一(往往采用空白法与勾线法),达不到组画《中华江山》所要求的气势与神韵。所以,我采用了与实境相符的渲染等表现方法。采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画与西画的结合,刚与柔的结合,重写实刻画,已达完美。
例如,我创作《长城万里舞苍龙》这幅画时。画面采用顶位地平线的方式,如临高空,俯瞰大地,视野极为开阔。我利用国画的散点透视法及移景的方式,使远近的群山尽收眼底。云层弥漫,如浪涛翻涌,长城则穿云破雾,越坡攀峰,似无尽的蛟龙,绵延万里。整体画面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宏伟而壮观,这正是我力求达到的在“悦之于目”的形式中,产生“动之于心”的感觉。
在画面底层云涛弥漫的地面上,隐现出山海关城楼一景,这是完善内容、增添活力的点睛之笔,它占位不大,决不能喧宾夺主。近景是压底的山脚,长满多姿的松树,它以雄浑的力度衬托着宏观的气氛,我有意利用强劲的青松、翻腾的云海、陡峭的群山、不尽的长城,给人一种震撼、力度和遐想……因为,绘画决不单是描绘自然的形色,艺术贵在富于意境和神韵。在技法上,采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与西的结合,刚与柔的结合,重写实,细刻画,已达完美。
又如,我在创作《腾涌华夏啸黄河》中,表现的是汹涌澎湃的黄河壶口瀑布,它那一泻千里、咆哮翻腾的瀑浪,它那落地升腾的水气与喷溅的水花,如果采用传统画法,是难以表现它那宏大与势不可当的气派的。
于是,我大胆地采用了传统技法之外的表现技巧,把水的质感和气势显现了出来,并把环境背景的山和天空均处理成黄灰调,与黄河的黄调浑然一体,以增加黄河的气势,并把水浪中的岩石处理为深蓝墨韵,与黄调形成对比,丰富与凸显黄河。岩石上红衣的写生人,是点景人物,也是画龙点睛之笔。
在《中华江山》的创作原则上,我力求写实,让每个省的每幅画都有山形独具的特色,让观众一眼便看出是画的哪儿,避免一些画者笔下“山形”千篇一律的弊病。在技法上,既发挥国画的笔墨韵味,又渗透了水彩画的明快、油画浑厚的写实特点,使画面酣畅淋漓、结实有力。
如,我创作《峻山入镜綉漓江》时,按照国画“移景”的形式,我把漓江两岸不同特色的山汇聚一画,把桂林市的象鼻山作了主山之一安排在了前列。画面上,众山参差错落,远近不一,虚实的处理,拉开了宽阔的视觉效果。
漓江统占整幅画面,水面似镜,映出了娇媚山姿的倒影,各类船只穿行游荡,点缀其中。近景的青竹蕉叶充当衬托,其间,显露出白墙黑瓦的民宅楼舍,莺歌燕舞,一片春色。我力求写实,有山形独具的特色。在技法上,发挥国画笔墨韵味的同时,吸收水彩画点彩明快的特点,使画面酣畅淋漓,在幽雅秀丽的基调下,呈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
我创作中华江山画作时,在合理的情境下,往往会充实一些生活场景及点景人物,使之富有生活韵味,也使之产生意境和遐想。如农家小院、劳作的农民、喂鸡的妇女等等,人物虽然只是小小的点缀,却使画面自然而灵动了起来。
作品局部
如《春临江南润水乡》的画面中:水巷两旁民宅成排,高低错落,房后的枝树绿意盎然,透过小屋敞开的门,隐约可见一对情人低语。
水面上,荡漾着一叶轻舟,载着欢声笑语的游客,船头那摇桨的红衣女郎,颇为醒目。远处的石拱桥上,隐现着背篓的村翁、拍照的艺人、观赏的行人。天间与水面飞鸟鸣叫,令人心醉的水中倒影统筹着画面……这一切,力求将意境赋予作品,烘托一片人间的春韵。
再如《陕北高原黄土情》的画面中,近景山坡下窑洞的农家院里,石碾子、玉米杆堆、成串晾晒的红辣椒、门旁残旧的对联、土地上的鸡狗等等,营造着农家院的土朴劲儿。一个老太太端着簸箕出来,引得群鸡扑跑跟随着……
在窑洞的顶坡上,一位红衣旅行者(也寓意本人)正为放羊的老汉写生画像,坡上散落着几只羊……
在中景的长长的山坡中,排列着几种形式的窑洞,人们在各自忙碌着秋活……
贯通山脉的公路上,行驶着各种车辆和行人……
远山的梯田小路,同样有农夫的身影……
可以说,在这幅黄土高原的山水画中却鸟瞰着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画卷。
组画《中华江山》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正像评论文章及观赏者所说的:“在李为民中华江山画作的诸多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也是独到的:在很多画面中,画家均点缀了一个长途跋涉的旅行者形象,或摄影录像、绘画速写,或观赏记录、途中行走。
作品局部:
这似乎是画家自我写照的一笔,恰到好处地将他“只身行走中国艺术展示华夏”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作品局部:
没有他行走中国的壮举,就没有组画《中华江山》的问世,而在《中华江山》画作中,又看到了一个为祖国锦绣江山而倾心的艺术创作者的踪迹,二者相融一画,妙趣顿生。对画中旅行者的这一安排,更彰显与升华了中华江山的魅力。”
作品局部:
“这点景的微小一笔,把为民先生胸怀挚爱行走祖国与用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展现与赞美祖国的这一特定主题完美而巧妙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反衬了中华江山的“引人入胜”与“旅者为之倾心”的巨大魅力,这也是该组画的特色之一。”
作品局部:
历经11年,我的组画《中华江山》完成。
它的面世,引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