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迅速侵占我国东北三省。随后,欲壑难填的日寇尝试性实施“北进”战略,先后于年7月和年5月,分别在边境地带的张鼓峰、坎门诺等地对兵力处于劣势的苏军进行挑衅,结果均遭到惨败,视为“心肝宝贝”的第1近卫战车师团和第2师团等部被打残。
▲关东军要塞示意图日寇修筑17处大型工事壮胆
在苏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日寇从此改变战略,开始尝试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张,转而对北面的苏军采取守势。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逐渐转入反攻,其装甲部队展现出的强大突击能力让日寇胆战心惊,加紧在中苏接壤地带构筑防御工事,连续修筑了17处庞大的秘密筑垒地域。
1、张家口方向的张北镇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2、大兴安岭山脉中部的阿尔山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3、满洲里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4、海拉尔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5、瑷珲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6、孙吴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7、策应和掩护松花江方向共有3处:兴山镇筑垒地域、富锦筑垒地域和松花江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8、东部边境上共有3处:饶河筑垒地域、虎头筑垒地域和密山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
7、黑龙江东南面一线共有5处:绥芬河筑地域、东宁筑垒地域、东兴镇筑垒地域、珲春筑垒地域和庆兴筑垒地域。
▲关东军与伪军地上部分部署了强大火力
这些筑垒地域和地下军事要塞全部沿着面向苏联的山脉走向构筑,大多隐蔽在茂密的山涧丛林中,即使在白昼,也无法发现。在通往地下要塞的道路上方的草丛中,建有简易厕所、仓库、监视哨所等,这些设施一般用于平时的警戒和演习,也可以在战斗初期使用,一旦有意外情况可掩人耳目,同时又能作为地下要塞的伪装物。
这些工事不仅仅能做屯兵之用,其往往有宽达50公里至公里的正面阵地和近50公里纵深,安排3至7个抵抗枢纽部,每一个抵抗枢纽部建有3至6个支撑点。这些抵抗枢纽部和支撑点基本构筑在制高点上,配备有钢筋混凝土浇筑的重炮阵地和机枪火力,能够形成彼此交织的火网,加上其侧翼一般依托于难以通行的山林地带或森林沼泽地带,因此很难被攻克。
▲东宁要塞示意图地下部分设施齐全,利于久守
在这些支撑点下方,则构筑大量的步兵掩体及机动战壕,还有弹药库和粮库,发电站,供水系统,浴室,以班排为单位的兵营、会议室、医务所、电话总机房、指挥室等等,基本都配备现代化的暖气设备,能够保证部队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长期作战。
这些军事要塞即使暴露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设计施工时已经充分考虑战斗需要,全部依托山体坚硬的岩石施工,顶部和四周又浇灌水泥混凝土,一般厚度20至50厘米,重要部位厚度达3米,足够抵御飞机轰炸和大口径重炮的轰击。为防止敌方步兵攻入要塞,在进入地下的每一个入口处都筑有厚度1至3米不等的钢筋混凝土碉堡,有明有暗,相互配合,足以抵御敌大规模冲锋。
▲大片筑垒地域被攻克绝大部分工事迅速失守
不过,日寇煞费苦心建立的防御工事最终并未发挥多大作用。虽然这些工事绵延上千公里,但年8月9日苏军正式对日宣战后,集中万精锐在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以排山倒海之势对日本关东军发动了总攻,其中后加尔方面军直接从蒙古东部向东三省的核心区域发动突袭,日本关东军早就被大量抽调关内战场或太平洋战区,战力大不如前,此番遭遇前后夹击,更是一蹶不振,士气低落。
短短6天时间,17处筑垒地域和地下工事被攻克了16处,仅剩东宁一直还在坚持。但随着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城市全部被分割包围,风光一时的日本关东军主力已经再无还手之力;9月5日,关东军总司令部被苏远东军解除武装。山田乙三等关东军高级将领成了阶下囚。
▲关东军向苏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