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对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影响
曾庆娜张丽霞
(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内蒙古海拉尔)
摘要:网络用语虽是新兴的用语,但现以非常活跃的姿态出现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被大众接受并使用。随着它的飞速发展,蒙古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汇时会受到极大影响。网络用语的产生,一方面为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用语对于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词汇有利的一面。
关键词:网络用语;蒙古族学生;汉语词汇;积极;消极
语音、词汇、语法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最易对时代做出及时反映的语言要素。所以,人们喜欢称词汇为“时代的镜子”。在互联网技术极度发达的今天,网络用语的出现和推广也有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语言与社会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网络用语具有超强的时代气息,大多数网络用语是来源于当下比较热议的话题,反映的是一种生活状态。在快节奏的生存压力下,网络用语的出现和频繁使用,称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但丰富了汉语词汇宝库,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网络用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使交际色彩不再单一,满足了语言交际的需要。受到众人的推崇,尤其是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其中的蒙古族学生值得
3.怼:表示心里抵触、对抗,《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怨恨”。在网络上表示用言语回应或用行动反击等含义。
4.油腻:该词语多被网友用来自嘲。“油腻”是对一些中年男子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谈吐粗鲁、不注重身材保养、不修边幅等)的概括描述。
网络流行语的高频率使用,促进了蒙古族学生在词汇方面的积累。网络流行语易于为大学生接受,所以说网络用语有利于词汇积累。
其次,网络用语丰富了蒙古族学生的表达形式。蒙古族学生相对而言,在汉语表达的形式上比较单一。追求表达形式多样化是每个语言表达者都希望达到的目标。网络用语给更蒙古族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便利。
年的网络流行语“友谊的小船”,源自于漫画作家喃东尼创作的漫画“友谊的小船”:两只萌萌的企鹅共同坐在一艘小船上,而一段“话不投机”的对话最终导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由此网友们衍生出了很多“翻船体”,“好好的姑娘说胖就胖”“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卡里的余额说没就没”……套用“翻船体”的格式造出了很多很有创意的表达。
热门网络用语“厉害了,我的哥”,意思是说对方非常厉害,表示称赞。套用这个语基,造出了如“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我的歌”等等,尤其是最近的一部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充分展现了大国实力,在生活中如果想表达“对方非常厉害,表示称赞”的意思,就可以套用语模“厉害了,我的×”,这种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收到大学生们的追捧。
2.尬聊:尴尬的聊天,气氛陷入冰点。聊天时因其中一方不太会交流或者谈话时心不在焉,从而造成双方交流不畅。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一般用于嘲讽或吐槽别人。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意思是说事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被经常用来调侃那些比较具有戏剧化反转的剧情。
“皮皮虾,我们走”该说法源于某游戏玩家之间的聊天用语,在年被网友们改成“皮皮虾,我们走”,后又衍生出“皮皮虾,我们回来”“皮皮虾,我们倒走”等说法,并因配图表情令人捧腹而走红网络,多用于聊天、论坛等场景。
“扎心了,老铁”“老铁”一词在中国北方方言中是“哥们儿”的别称,而“扎心”则是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或刺激。其主要意思是向朋友诉苦或者抱怨自己内心受到的伤害。
“还有这种操作”该说法最初用于赞扬或者吐槽那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游戏操作方式。现多用来形容那些不按常理出牌、让人无法理解的处理事情的方式。
由此可知,网络用语极大地丰富了蒙古族学生的表达形式。
二、网络用语对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消极影响
首先,影响蒙古族学生对汉语词汇原义的应用。
网络流行语的快速传播及高频率使用,容易影响蒙古族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比如网络用语“给力、伤不起、颜值、刷脸”等,在汉语中对应的含义并不固定。在汉语中词汇的内涵很丰富,有些还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多种内涵。在网络用语中,汉语词汇的内涵与应用无法一一对应,会给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词汇带来很多困惑。
其次,网络用语会影响蒙古族学生对熟语格式的界定
我们以成语为例。成语的典型格式是四字格,四字格的是否是成语,该如何判定,对蒙古族学生而言,标准不容易把握。在查找成语类工具书的时候,会见到如“牛马走、是可忍孰不可忍”“起死人,肉白骨”这样的成语单位。此类非四字格的也是成语。那什么是成语,该如何界定成语对蒙古族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这是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中给成语下的定义。对于成语的性质特点,周荐在《现代汉语词汇学教程》中指出:“一、不是瞬间可造就的单位,它总得有一个逐渐‘成’‘语’过程;二、语体是书面的,语意是典雅的;三、都是全民语言中的语汇单位,方言中的和/或个人言语中的单位不是语言的成语。”这三个特点概括清晰到位,给我们分辨成语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对于蒙古族学生而言,其文学功底不够深厚,很多成语的出处并不能对号入座,就没有办法判定一个四字格是否经历了逐渐‘成’‘语’的过程,一些四字格的网络用语增加了蒙古族学生判定其是否是成语的难度,如“人艰不拆、细思恐极、累觉不爱、火钳刘明、喜大普奔、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男默女泪”等等这样的“自造网络词语”,这些瞬间造就、俗而不雅的单位是否可以算作成语,还有待商榷。但这些网络四字格词语的出现及使用,无疑会使蒙古族学生混淆成语与非成语的界定。
三、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网络用语与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词汇的关系,蒙古族学生更为有效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蒙古族学生而言,梳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切入点,重点应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用语辅助汉语词汇的学习。我们应该尊重网络用语的存在及发展趋势,理顺汉语词汇与网络用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最大限度发挥网络用语对于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词汇有利的一面,避免因个别词语的含义不固定或过滥应用而对蒙古族学生产生误导等。
参考文献:
[1]林纲.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J].修辞学习,(1).
[2]刘海燕.网络语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刘晓坤.论网络词汇的特点和理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5).
[4]周荐.现代汉语词汇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06-21
作者简介:曾庆娜(-),女,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学。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语文教育专业蒙古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现状分析与教学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JZC
中图分类号: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6--03